四川省广元中学 邓家述
现代教学课堂,老师们基本能够由“讲堂”变为“学堂”,指导学生自学、自悟,引导学生多活动、多思考。但学生怎样自学、怎样活动才学得更扎实、更有效,则有很多令人思考的地方。课堂上很多活动看似热闹,实则无效;看似活动多,实则参与的人很少;看似讨论激烈,实则毫无必要;看似主动探索,实则被动接受。下面做一些具体探讨。
一、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
现在活动成了课堂上的一个常见词,学生的朗读、交流、讨论、发言、游戏、竞赛等都是活动。诚然,这些是活动,只要运用得当,学生的学习就有收获,知识就能过手,能力就能提高。但这些活动准确地讲,应该称之为“显性的活动”,也就是说,课堂上还应该有“隐性的活动”。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活动,应该有学生的思维活动,换句话说,学生的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、思维广度和思维强度。否则,这样的课堂活动将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活动。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,学生的默读是活动,学生查资料是活动,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考是活动,学生认真做练习是活动,学生反思、总结错题是活动。一句话,只要学生在用脑子思考,不管是外显还是内隐,都是活动。我们不要片面地认为看得到学生在动才是活动;也不要在课堂设计时只注重学生外在的动,而忽视学生内在的动。否则,就不是真正的活动,而是走过场、做形式的活动,有害无益。
二、假活动与真活动
我们强调课堂上学生的活动,但必须是真正的活动,让学生有所得的活动,要注重活动的有效性。听过这么一堂课,学生齐声回答太多,答“好”“不好”“对”“不对”“正确”“不正确”的声音整齐、洪亮,表面上人人在活动,场面热烈。试问:学生真正地活动了吗?学生有收获吗?这样的齐声不如让学生“冒一点杂音”,还要好一些。学生回答问题一般不要齐声回答,哪怕就是一个小小的选择题、填空题。否则,学生齐声回答多,真正活动太少,有学生配合老师表演之嫌。还有,学生讨论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,但老师在设计学生讨论时,一定要想想:有没有必要讨论?是重点吗?是难点吗?是疑点吗?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吗?学生能够展开讨论吗?怎样讨论?这次讨论能使学生有收获吗?如果是没必要讨论的问题,学生展不开讨论的问题,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,一些漫无目的的讨论,最好还是免了吧。否则,这些讨论就成了假活动,毫无作用。再有,我们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也一定要慎重。合作学习是课堂活动,但也要看有没有合作的必要,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。如果是1﹢1﹢…≥2,则有必要;如果是1﹢1﹢…≤1,则毫无必要。不能把合作学习当成了一些同学懒于学习、不想思考、滥竽充数的挡箭牌。否则,就又成了假活动,有害无益。另外,有些老师在提问题时想当然,学生茫然,不知从何答起,最后老师说出答案后,学生发觉怎么想也不会那样去想,有一种被戏弄、上当受骗的感觉,这样的提问还有意义吗?我听过一堂历史课,老师问学生:在当时新航路的开辟具备了什么条件?有学生回答:指南针的运用。有学生回答:造船业发达。而老师一锤定音:客观条件。学生无语。老师继续问:新航路开辟,发现了什么人?有学生回答:印度人。有学生回答:中国人。而老师语惊四座:外国人。学生晕倒。这样的回答,这样的学生活动,不是折腾学生吗?这样的假活动,简直就是浪费时间,“谋财害命”。
三、少数人活动与多数人活动
班级授课,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,所以现在倡导小班额授课,教育主管部门也严控班级学生人数。作为老师,尽可能地兼顾到更多的学生,这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,是我们应该追求的。听过这样一堂数学课:老师抽一学生在黑板上做题,用时5分钟左右。其余学生则看着黑板上的学生做题。这样的安排显然有失妥当。实际上只要稍作改进就可以:一学生在黑板上做题,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做;做完后再与黑板上的两相对照,这样让每一位学生有事可做,又达到了交流的目的,不是更好吗?还有,一节语文课上,两三个人在表演情景剧,用时15分钟左右,其他人做观众。这也是少数人在活动。如果情景剧表演时间短,可安排两三组,这样既尽可能地让多数学生活动,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、学习。如果情景剧表演时间较长,则干脆取消这样的活动。我们要牢把一个原则:课堂不是少数人的活动,课堂不是少数几个演员的舞台;课堂是全班学生活动的空间,课堂是全班学生交流的场所。
四、被动活动与主动活动
我们提倡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,又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,如果处理不好这两者的关系,就很容易把学生的主动活动变成被动活动。在一堂新授课上,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,展示了一连串的PPT,老师连珠炮地问,这个问题还没想清楚,下一个问题又来了,学生应接不暇,这就是被动活动,其效果可想而知。如果课堂沉闷,学生回答问题不主动积极,回答问题错误较多,老师就应该迅速主动地调整教学思路,降低问题难度,增加学生思考时间,重点突出,难点突破,不及其余。一般而言,一堂课的问题设计不能太多、太杂,要有一条主线,问题集中,有逻辑性,根据课堂进展情况、学生活动情况,注重生成教学,让学生主动活动,积极活动,动有所思,学有所得。另外还有一种学生齐声回答中的被动活动也值得关注。老师在问“好”“不好”“对”“不对”时,多数学生的异口同声掩盖了少数学生的“小声异口”,老师或许认为问题简单,没必要解释;或许感觉到时间紧,不过多纠缠,就滑过去了,从而失去了很好的交流机会。老师没有注意到,没有给有异议学生机会,这些学生只好缄口默认,被动活动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少一些“随声附和”,多一些“不同声音”。
五、活动未竟与尽兴活动
教师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活动、多活动,有时想方设法而不得,但也有时遇着有争议的问题,能引起学生兴奋点的问题,学生争先恐后,踊跃发言。我听一堂数学课,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好了一道题,台下一学生主动发言,用了另一种方法做。老师马上肯定,“此方法很好,过程简洁”。这时,台下又有一学生说:“老师,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法。”声音不是很大,但全班都能听清楚。但老师却说:“我们来看下一道题。”我侧头望了一眼想发言的学生,他神情沮丧,生着闷气。我也为这个学生鸣不平,我更为这个教师对这个细节的处理不当而遗憾。学生活动未竟,不仅影响这一节课的学习,还会影响他的学习热情、学习态度,这可就是大事了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头脑冷静,注重细节,灵活处理,把控全局。要注意:1.如果是无关紧要的问题,就不展开讨论,当然在制止的时候不要置之不理,不要当头棒喝,可引导学生课下去讨论。2.如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,就告知学生只提不同意见,言简意赅。3.尽可能地让学生表达出不同意见,让学生知无不言。4.教师在讨论最后必须作总结,作评价。这里要强点的是:一定要让学生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,让学生一吐为快,展示自己。
总之,课堂上教师的上课过程就是学生活动的过程,课堂上要注意学生活动的时效性,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活动、真活动、主动活动、尽兴活动,在活动中快乐,在活动中启智,在活动中育人,在活动中成长。